正规炒股平台app 战争、歧视、心态:陶诗是如何跨越千年“带节奏“让元朝人隐逸的?
据央视记者消息正规炒股平台app,宾州巴特勒当地检察官证实,嫌疑人已被击毙,另有集会参与者中枪身亡,具体伤亡人数尚不确定。(央视)
元朝创造了最大的蒙元帝国,是一个以相对落后的民族征服相对先进的民族,但其对整个中华文明的贡献丝毫不逊色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朝代,它将中国的领土扩大到了以往所有朝代都没有到达的地方,也是在元朝,西藏第一次纳入中国的版图中。
多种的民族使元朝的文化走向多元化,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元朝的统一同时密切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也推动了中西交通的发展,在此时期,元朝的国力得到了提高。
但从元代曹德的《三棒鼓声频·题渊明醉归图》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追求的是隐逸的生活方式,在一个大一统帝国中,按说人们应想“入世”而非“出世”,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一、 频繁发生战争的环境给元人压力
成吉思汗统一蒙哥各个部落,建立大蒙古国,并在此后攻灭西夏、西辽、金朝等政权,扩大了大蒙古国的版图范围。其后,第二代蒙古王子发起蒙古第二次西征和第三次西征,并灭大理国。
1268年,元世祖发动元灭宋之战,十年后大元攻灭南宋,其后忽必烈对附近的安南、爪哇、日本等发动战争,随着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爆发元末民变,北元灭亡。
这些年,元朝从建立到发展再到灭亡,元朝屡次发动战争、进行战争,而国家进行战争,最辛苦的便是百姓,如同这也成为了此后元人避世隐逸的思想情感形成的现实基础。
二、汉族子弟受到各种歧视和压迫
1.选官制度
元朝前期几乎不举办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高级官僚的录用主要以家族与元廷的关系的紧密程度来决定的,主要是以世袭、恩荫、推举以及循胥吏等方式。元世祖即位之后,建立国子学这个机构,择蒙古子弟,学习儒家经典,为蒙古族的统治培养人才。
1313年元仁宗恢复科举,以程朱理学作为考试内容,但汉族的考试偏难,且只能获得一半的名额。
2.民族制度
元朝之中针对究竟采取汉人的典章制度还是维护蒙古原有旧法的问题,时时发生意见分歧,由此产生了崇汉派和守旧派。元太祖成吉思汗攻占汉地后,以推行汉法来维护现有制度,并且提出以汉法来改变蒙古军的作风。
忽必烈即位后也积极推动汉法,任用汉族幕僚和儒士。但元世祖在汉人发生背叛行为之后便开始逐渐放弃对汉人的任用,导致汉法最后在元朝并未成为一套完整的体系。但崇汉派和守旧派的矛盾时常发生。
3.四人等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密切,往来和杂居也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各个政治城市以及商业城市都分布有许多蒙古族、女真人、维吾尔族和契丹人等,极大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元朝时蒙古族的天下,但汉族的典章制度、文化等多方面都比蒙古族先进。
由于汉人和蒙古人的人数十分不平均,元朝为了保护蒙古人的地位,提出蒙古至上主义,推行蒙古人、穆斯林、汉人、南人四个阶级的制度,给予蒙古人和色目人极大的权利,但让南人和汉人承担较重的赋税和劳役,并限制汉人职位、行动等方面。
总结下来,我们可以从元人隐逸的社会背景的政治方面看出。元朝的选官制度对汉族的考试偏难,具有歧视汉族字地无法获得平等的权利和做官的名额。
其次,元朝的民族制度对汉人有歧视和不认同的态度,最后汉族的四人等制限制汉人的职位和行动,暂时在社会生活中,汉人无法得到平等的社会地位,严重损害了汉人的基本生活内容,为元人隐逸埋下了动机。
三、自古以来诗文化的精神
诗文化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文化的主要形态之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诗者借以诗来描述内心所思所感,或抒发情怀、感怀抱负或描写现实、讽刺当下,诗,还可以做很多事,可以从中寻找到历史的答案。
诗的创作不仅产生在创作者的笔尖下,更是基于当下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创作的,用丰富的情感、凝练的语言等去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被尊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在元朝受遗民心态影响,金元文人广泛接受陶渊明的“不事而姓”。
元散曲的一大特点“隐逸避世思想”,元人既要“隐”,那么便需要一个可模仿追求的对象,而这个对象定然需要与当时元人的心态和追求有密切关联,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与元代知识分子的心态相吻合。
四、为什么元人会选择隐逸?
1、现实政治的冷漠
人才选用方面,元朝前期主要以世袭、恩荫等方式。但由于缺乏科举人才,忽必烈时期恢复了科举制度,不同于之前的科举的公平性,由于元朝是蒙古族的天下,元廷为了保障蒙古人与色目人的权益,将汉族的考试难度提高,并且限制人数,只能获得一半的名额.
尽管恢复科举制之后,对怀柔汉族士大夫有一定效果,但许多苦读数十年仍然无法进入官场,比不过蒙古人和色目人的天生自带“光环”,使许多汉族的读书人感到进入官场失去信心,仕途不顺、理想泯灭,既然不能兼济天下,那么只好独善其身。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极言对官场的厌恶和出仕的悔恨同时也表现了现实政治的冷漠,对于当时的元朝汉族读书人来说,给予了他们共鸣,同时给了他们莫大的安慰,因此选择了跟陶渊明一样的道路——隐居世外。
2、混乱的现实
从元朝短短百年的历史之中,便可发现,自建立大元,攻灭南宋以来,甚至到元末时期,元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战争之中的,或许是“马背上的民族”带来的血性,或许是统治者对疆域继续扩大的追求,元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战争之中,最受战争影响的始终是百姓。
在连年的战争中,南宋灭亡,对于一向以天下为己任的汉族知识分子来说,宋朝的倒塌让他们“兼济天下”的现世关怀失去了支撑,百姓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但统治者却接二连三发动战争,使百姓无法家人团圆,而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当中描写乡村生活的恬静悠然的心境给了人们以生活的希望,因此许多元人选择了隐逸生活。
3、族群关系与等级制度的不平等
为了维护蒙古人和色目人的利益,元朝实行的使四人等制,划分为四个等级,在元朝的政治联姻中也可以发现,联姻人选主要以蒙古人和色目人为主,非常受元朝的政治制度约束,具有鲜明的等级色彩。南人指原南宋遗民,处于元朝各族群的下层。
军事上对汉人、南人加以防范;科举、承荫优待蒙古、色目人,歧视汉人、南人,尤其是南人,官职任用上,如御史大夫发选用,也限制了汉人和南人,遵循“蒙古人为长”的原则。
在刑律上,维护蒙古、色目贵族的利益,在法律方面偏袒、保护蒙古人和色目人,而汉人和南人在刑罚方面远远严于蒙古、色目人。
各族间同罪异罚,至元九年的“禁止汉人聚众与蒙古人斗殴”到“诸蒙古人与汉人争,殴汉人,汉人勿还报,许诉于有司”。法律上又规定,蒙古人扎死汉人,只需打五十七下,征烧埋银;
但“汉儿殴死蒙古人”则要处死、段付家产、征烧埋银、还要刺字“盗”,但王孛兰奚因私怨杀人,但由于其为王族,因此免死,不同族群待遇不同.
在元朝的监狱体系中,也为羁押的蒙古人提供特权,或免除或享有最优厚的待遇,但汉人、南人一旦锒铛入狱便失去了所有的法律保障,甚至可能被凌虐致死。
多次颁布对汉人和南人带有歧视性的禁令,防止汉人、南人武力反抗,禁止汉人和南人持有兵器,打上民族歧视的烙印。
《忽必烈平宋以后的南人问题》中可见忽必烈平宋后对南人的政策,认为元朝对南人由为歧视,对汉人、南人实行压制政策,这种不平等的民族压迫和分化政策极大地伤害了汉人和南人的民族自尊心,对国家和社会感到深深的失望。
而陶渊明《桃花源并记》中“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想”“童孺纵歌行,班白欢游诣”等描写的和平恬静、没有战乱、没有不平等的压迫、没有官官相护的丑恶、只有自食其力、团结康乐的桃花源生活,这样的“隐逸”态度、远离俗世的生活是美好的,是陶渊明追求的,也是当时的人所向往的。
五、不平等的现实造成的“出世”
陶渊明作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以其隐逸思想的多重内涵和旷达心态得到了元人的追求和效仿,无论是族群不平等的压迫、现实政治的冷漠与混乱还是单纯“出世”的心态,陶渊明都是一个可模仿可追寻的对象,元人追求的也是一个自得的生活方式和化解苦闷的从容态度。
而诗歌作为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记录载体正规炒股平台app,很多时候,在当中,我们也能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元朝陶渊明南人汉族汉人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